由于不銹鋼換熱器與普通換熱器有許多不同之處,除了一些常見問題外,在設計中還需要考慮一些與不銹鋼換熱器特性有關的問題,例如:
(1)兩側的流道分布如上所述。與普通換熱器不同,不銹鋼換熱器兩側的流道屬于管外流動,由中心隔膜隔開。然而,設計中應考慮隔膜的位置。對于兩種流體的體積流量相等且有腐蝕性的情況,可以認為在中間是分離的,因此兩側的壓力損失是相似的。然而,對于含有腐蝕性氣體的換熱器,如鍋爐空氣預熱器,當管壁溫度低于露點時,由于煙氣冷凝,管壁經常受到腐蝕和損壞。如果采用不銹鋼換熱器,可通過在設計中調整兩側流道的分布,人為控制耐高溫不銹鋼管的溫度,使其高于局部條件下的露點,從而避免冷凝腐蝕問題。因為,根據耐高溫不銹鋼管的工作原理,不銹鋼管的工作溫度取決于冷端和熱端的外部熱交換。換言之,耐高溫不銹鋼管的工作溫度是整個傳熱過程到達熱平筏的結果。例如,當熱端的條件確定時,降低冷端的冷卻能力將提高耐高溫不銹鋼管的溫度。當冷流體的流速一定時,可以通過減小冷凝段的換熱面積和降低冷流體的流速來達到目的。相反,如果采取相反的措施,耐高溫不銹鋼管的溫度會降低。因此,在設計不銹鋼換熱器時,有必要根據冷熱流體條件和耐高溫不銹鋼管的性能進行具體計算,以確定流道的分布,即隔膜的位置。當然,除了考慮耐高溫不銹鋼管的溫度外,還需要考慮兩種流體的流動,使兩側的壓降接近
(2)氣體-氣體換熱器的壓力損失和熱回收率,通常希望將通過換熱器的氣流壓力損失限制在合理的水平,從而節約風機的能耗。因此,換熱器內的空氣流速應設計在2-4m/s的范圍內。此外,換熱器的深度不應太大,即耐高溫不銹鋼管的排數不應太大,以限制壓力損失。它通常在4-6行之間,很少超過8行。根據上述風速范圍,應該有一個翅片間距,一般為2-6mm。耐高溫不銹鋼管的排列方式可以是直列或交叉搭接,這取決于實際應用。此外,為了提高換熱效率,通常采用逆流法。不銹鋼熱交換器的典型形狀如圖6.1所示
可以引入一個稱為熱回收率的概念來表示不銹鋼熱交換器的性能。熱回收率是指能量回收的百分比,它實際上相當于換熱器的效率。熱回收率與耐高溫不銹鋼管的翅片間距、不銹鋼管的排數、氣體的流速和密度以及兩種流體的質量流量比有關。在美國生產不銹鋼熱交換器的Q-dot公司給出了不銹鋼熱交換器的熱回收曲線。該換熱器有六排管,翅片間距為1.8mm。圖6.2顯示了熱回收率。與標準空氣流量的關系。RX=QR/QW,QR是回收熱量,QW是排氣余熱。該曲線是根據不同的質量流量比m繪制的,m代表兩種流體的質量流量比??梢钥闯?,空氣流速的增加不利于熱回收,這可能是因為當流速較高時,氣體在熱交換器中的停留時間較短,因此可以進行充分的熱交換。m值的增加可以提高熱回收率:然而,當m值較大時,需要將流道分成不等的部分,以減少高質量流量的氣流側的流速和壓降
文獻中提出了另分析不銹鋼換熱器效率的方法。對于逆流換熱器,當兩種流體的傳熱、入口溫度和質量流量已知時,可以根據文獻中提出的效率傳熱單元數法(NTU法)分析換熱器的性能。